半岛综合体育许多人在买房子的过程中,会犯下错误。我当然也一样,所以在错中成长很重要。错误的表现看似在行动,但根子在底层认知错。基本的商业原理弄错了,所有的行动都会变形扭曲。
这些道理早年有人都在公开场合讲过了,可惜我当年并不能够很好的领会。许多年后半岛bandao体育,我发现许多人也是一样理解的令人啼笑皆非。
不要违背最基本的商业原理,哪怕那个原理没能使你得益,这是我学到的重要一课。
关于房地产/商品房的许多讨论乃至争吵,以及落地到政策上的许多分歧,根本上的焦点在于:对商品房本质的认识。
一个非常有市场的观点是:房地产应该是一个民生行业,商品房应该让人人买得起。对这个事情的认识不同,决定了我们如何客观面对市场的波动,也决定了我们如何冷静理解一套房子的意义。
如果它是一个民生行业,那么它就不应该完全的市场化,而应该像一个公共品一样,限制它的利润。
如果它是一个民生行业,那么在它价格出现过分的异动时,应该被监管,预,不能任由暴涨暴跌。
这么多年来,我们正是这么做的,虽然看起来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在持续的做大,但是监管也是持续的增强,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。
房地产不是一个民生行业半岛bandao体育,房地产就是一个产业,和汽车、家电一样的产业。商品房的本质,首先是商品。人们觉得房地产应该是民生行业,这个民生,指的是住房,但不是房地产。
从80年代郭嘉提出“商品经济”,到1998年住房领域展开大刀阔斧的商品化改革,“商品房”作为一个实体概念,真正广泛的步入普罗大众的视域。这是“商品住房”的由来,但站在它对面的概念,是什么?
是保障房,包含非常非常多,微利房、福利房、经济适用房、安居房等等,以及这两年的人才房,再是眼下的“共有产权房”。这些是可售的,租赁的部分,包含了廉租房、公租房以及现在的保租房。等等。统称之为:公共住房、政策性住房,别的国家也叫社会住房。等等。概念很多,内涵丰富。
所以,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最首先应该弄明白的问题是: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房子,当初它为什么叫“商品房”?这个名称现在也没有变,它就和“商品粮”是一样的概念。就是说,当初它叫这个名字,就是要到市场上去交易的,既然要交易,就要遵循基本的商品经济规律,也即是市场规律。
最简单的一条市场规律,每个人高中时就懂: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,供应增加了价格就下降,需求就增加,价格再上升……这里面,并没有说管控价格是正确选项。
所以,房子如果它叫商品房,那么价格涨了,你就增加住房供应,跌了,你就减少住房供应,实践虽然不容易,但本质的确就是这么简单。这几十年来,搞了很多调控,但是谁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本质,哪怕是实证上完全不再成立。比方说,我们先前以深圳的商用物业、住宅物业做过论证,连年狂增的商办物业,让深圳的写字楼市场多年疲软,空置率多年高攀在20%以上,四大城市第一。而相反,低于国标下限(25%)的居住用地占比,则是主导了深圳商品房价格多年猛涨。
过去2年,这个局面开始扭转了,恰恰验证的是:简单的供求规律要优于复杂严苛的管控。
这个名词搞懂半岛bandao体育,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看这个问题:房价涨的猛,对于普通人而言半岛bandao体育,症结在哪里?
回到起点,1998年那份最重要的住房改革文件,写的非常清楚:我们要建立“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”。也即是说,在最初始的设计里,尽管要推进住房商品化,但我们的重点还是发展公共住房而不是商品住房。
但 30 多年的历程里,实际上保障房是“严重缺位”的。 它导致了我们每一个到大城市发展的普通人,对房子的理解就全然是:要去市场上(通过竞争)购买。 没有别的认知了。
很简单,假如保障房一直按照原初的设计到位,即便不用以公共住房为主体,一半就行,40%也行。比如,地方政府把每年卖地收入的30%用来建公共住房(我知道,深圳写入文件的是,每年卖地净收益的10%来建公共住房)。那么,可以肯定:今天我们的房价绝不会是这样,老百姓的住房痛苦指数也绝不会这么高。
今天深圳的住房保障覆盖率不到10%,解决普通人的居住问题,我们用的是城中村。注意,这不是当初文件里所指的房子。
这个道理就是这样。你不能因为保障房缺位了,然后一天到晚的痛骂商品房——骂开发商——骂炒房客——骂地产中介……它的第一定位就是商品,就是价高者得,就是会有波动,就是会涨起来高不见顶,跌起来深不见底……
走到今天半岛bandao体育,普通人群对房子的朴素理解是:既要它是商品房,又要承担民生的功能。这是概念混淆,你在让它承担原本不该承担的使命。但是事情就是如此的诡异,政府不去溯本追源,补自己该补的课,反而“顺应民意”,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强化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干预管控。
我的意思是,把这两组概念一一对应正确。房地产对应的是一个普通的市场化行业,住房对应的是一个由政策介入的民生问题。无所谓对错,你可以限制它,一开始就把它视为公共品。甚至也可以像新加坡那样,搞成组屋为绝对主体。都没有关系,但要名实一致。如果定位它是公共品,那么它就不能叫“商品房”,而如果叫它商品房,就要尽可能的放开管制。各自对应,做好各自的事。
我们现在给到所有人一种混乱不堪的观念:又叫它商品房,希望它能够满足有钱的那批人更美好的生活需要,进而拉动经济增长;同时又认定它有民生功能,不能太贵,在大家买不起房的时候又严控这个行业,让它背别的锅。
可能今天的局面,对许多人来说,觉得政府对房地产的管控非常的成功,价格跌了自己有希望上车了。但在我看来,从住建部的“三级住房架构”——公租房、保租房、共有产权房——设计思路,恰恰是在“回到起点”,转回头让各个城市去做当初自身没有做好的事。